江苏省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江苏省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研究)

连云港的经济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经济现状

连云港市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是中国49个重要旅游城市和江苏省4大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市一纵一横国家干道通车之后,连云港将成为全国45个公路枢纽中心之一。连云港市有开往北京、上海、宝鸡、武汉、广州、济南、南京等火车班次,交通便利。连云港市空中航线1987年开通。目前,已通航的路线有连云港-广州;连云港-厦门;连云港-沈阳;连云港-大连;连云港-成都;连云港-温州;连云港-上海。连云港海港建于1933年,已有64年的历史。目前已建成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28个,设计停靠能力为3.5万吨,实靠能力已达7-8万吨,随潮10万吨级进出顺利。港口目前年吞吐能力可达8500万吨,港口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3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到2008年,港口吞吐量将首次超过1亿吨 。

建国前,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连云港全市人口163.8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9亿元(90年不变价),其中:农业总产值占87.2%,粮食总产量27.8万吨,财政收入721万元。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连云港市已从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进入经济基础日益雄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的工业经济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8.8%。经过50年的努力,全市已建成了化工、医药、电子、纺织、机械、建材、食品等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半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超过70%,更多的城乡企业走上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本经营的道路,加强了公有资产的控制力,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联营、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等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多种经营发展迅速。全市已在水产品、果品、木业、棉花、蔬菜、肉类加工等领域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雏形。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养老、医疗、住房、失业等多项社会保险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企业转变机制的外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解放前,连云港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道路满目疮痍,解放后的50年累计投资近40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公用事业全面发展,供水、供电、供气和居住环境飨愿纳啤? 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公路主枢纽城市地位开始确立,邮电通讯快速便捷,信息产业飞速发展。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将发展为以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国际性港口。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至1999年底,全市共批准外资项目2000余项,几十家国际著名公司纷纷在连云港投资开发。实行改革开放20年来,全市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出口创汇每年递增20%以上,1999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货总值4.19亿美元。全市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利用外资合同额21.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62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1999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7176万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6831万美元。 连云港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21世纪议程》将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列入可持续发展首批优选项目;《中国海洋开发计划》明确把连云港列入三大海洋特殊开发区域这一,并加快了连云港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对连云港市的发展计划,在不久的将来,连云港将建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区域性的国际贸易中心,环境优美的旅游中心,现代化交通枢纽和国际性海港城市。

连云港市地处太平洋西岸,中国沿海的中部,为具有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地貌多样,高山大海齐观,河湖滩涂具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历来有“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美称。这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连云港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1999年总产量达到280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600吨。人均粮食600公斤,居江苏省前列。 连云港市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建成粮食、油料、烟草、林果、茶桑、出口蔬菜、肉禽蛋奶、对虾养殖、紫菜生产加工等基地100多个。其中东海县名列全国肉类百强县,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赣榆、灌云成为省级秸秆养牛示范县;灌云县棉花生产居全省前列,被誉为“白云之乡”;灌南县因其泡桐生产量居江苏之首,被称为“泡桐之乡”。此外,连云港市紫菜生产和海蟹育苗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和2/3,而成为中国的“紫菜之乡”和最大的海蟹育苗基地。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有了很快发展,兴办了中日合资味之素如意有限公司、中韩合资金五食品有限公司、中日合资雅玛珂紫菜有限公司、东海果汁厂等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形成了种养殖、加工、贮藏、运输、贸易相配套的新体系。1997年连云港如意集团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股市中第一支农业概念名股。产于云台山的云雾茶为江苏三大名茶之一,珊瑚菜及金镶玉竹是江苏珍稀名特产。海州湾是全国八大渔场之一,前三岛海区为江苏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4.99亿元,财政总收入17.1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9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 “十五”期末,连云港市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发展实现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人民生活实现由低水平小康向比较宽裕小康的转型升级。到20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接近江苏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连云港港是中国著名八大海港之一,一直是中原和西北地区最便捷的进出口岸,是陇海经济区实施对外开放的东大门。港口现有泊位40多个,年吞吐能力达3500万吨,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余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承担了90%的大陆桥过境集装箱业务量,已被国家确定为办理亚欧大陆桥过境集装箱的主要口岸和基本港,并着手建立第三代、第四代集装箱码头。1993年,港口建成中国最长的拦海大堤,总长6700米,形成30平方公里的优良港池,可建成100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为建设亿吨大港打下坚实的基??

连云港市辖赣榆、东海、灌云三县为对外开放县,三县的16个乡镇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业卫星乡镇。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一批*、省级开发区已初具规模,*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提出要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21世纪议程》将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列入可持续发展首批优选项目;《中国海洋开发计划》明确把连云港列入三大海洋特殊开发区域之一,并加快了连云港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兴办的省级高新科技园区中,东海县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赣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和连岛商贸旅游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区域。至1999年底,全市共批准外资项目2000余项根据国家对连云港市的发展计划。

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

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

指标名称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2010年实现值

一、农业产出效益 24

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6 3250(年递增3.7%) 2288

2.粮食亩产 公斤 5 450(年递增1%) 408

3.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 % 6 20(26) 9.9(10.4)

4.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7 23000(可比价,年递增9.7%) 9118

二、农业科技进步 17

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 70 59.9

6.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 4 35 4.3

7.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 % 5 97 60.3

8.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 % 3 97 65

三、农业产业经营 17

9.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 % 5 80 31.5

1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 5 80 43

11.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倍 4 2.5 1.1

12.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 % 3 80 65.9

四、农业设施装备 14

13.高标准农田比重 % 4 60 39.3

14.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 5 85 71

1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 % 5 90 70

五、农业生态环境 14

16.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 % 5 90 62.8

17.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5 95 80

18.林木覆盖率 % 4 23 20.6

六、农业支持保障 14

19、财政支农增幅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之比 倍 5 ≥1 1.1

20、农业贷款增幅与贷款总额增幅之比 倍 4 ≥1 1.4

21、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 % 5 60 1.2

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分数 分 100

指标解释:

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反映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农户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给社会最终产品的货币表现。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100亿元,201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为2540亿元,以2008年为基期,可比价增加值为2288亿元。根据省**确定的全省农业增加值年递增3.7%(可比价),2020年达到3250亿元。

2、粮食亩产。粮食亩产是反映粮食生产水平的指标,指按当年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计算的粮食平均每亩产量。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35亿斤,亩产为402公斤,2010年亩产为408公斤。根据国家粮食发展规划和我省“两个率先”要求,结合我省人口、耕地发展趋势及农业科技、粮食单产潜力等因素进行测算,确定粮食亩产年递增1%,2020年达到450公斤左右。

3、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这是反映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土地产出率及农业效益的指标。列入本指标体系统计的高效设施农业指年亩纯效益达5000元以上的各类设施园艺(渔业)及高效农业等。2008年全省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6.3%(4.85%),2010年则为9.9%(10.4%)。综合考虑现代农业特征和我省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发展潜力,确定2020年全省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到20%(26%)左右。

4、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民生活收入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2010年为9118元。根据省委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到2017年达18236元,按今后10年年均增长9.7%计算,确定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左右。

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是反映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贡献份额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2010年全省为59.9%。农业部提出力争202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率达63%,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我省农业科技发展实际情况,确定2020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

6、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这是反映整个农业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指标。持证人员是指农业从业者(指各类农业企业人员和规模农业经营者及一般农民)中持有涉农专业中等及以上职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人员。2008年我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5%,2010年为4.3%。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培训情况,确定2020年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35%左右。

7、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这是反映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公共服务的内涵宽广、内容较多,根据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农民群众需要,选取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五个方面体系健全率共同反映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要求达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标准。2008年五个体系健全率分别为30%、10%、3%、40%、11%,平均为18.8%,2010年平均为60.3%。确定2020年分别达到100%、100%、90%、100%、95%,平均为97%。

8、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这是反映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是指通过包括省级农业网、为农服务网、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短信系统、视频系统、电视点播系统等“三网三系统”,市县电脑网站、“12316”三农服务热线、短信等 “二电一信”服务方式,镇村“信息服务站点”等服务平台和载体,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提供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2008年我省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50%,2010年为65%。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我省实际情况,确定2020年我省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7%左右。

9、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这是反映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农户参加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比重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员数占总农户的比重。2008年我省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为421万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28.4%,2010年为31.5%。根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确定2020年全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80%左右。

1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这是反映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是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2008年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1%,2010年为43%。根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标,确定2020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左右。

11、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这是反映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2010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1:1。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潜力,确定2020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

12、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这是反映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是重要指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是指本地农产品通过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期货交易、连锁配送、超市、便利店、网络营销等新型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实现的销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2008年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为60%,2010年为65.9%。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我省实际情况,确定2020年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80%左右。

13、高标准农田比重。这是反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指高标准农田占农田面积的比重。高标准农田的具体标准参照《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目前我省高标准农田比重为39.3%,按照平均每年新增150万亩的建设进度,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根据到2020年实现人均半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确定2020年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左右。

14、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这是反映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的指标,指粮油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园艺等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装备量、机械化作业和管理服务水平。2008年我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2%,2010年为71%。根据农业机械化阶段划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定2020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左右。

1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这是综合反映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一项指标。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涵盖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例、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比例、灌溉水利用系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标准化率等5项指标。2008年全省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得分为68分,2010年为70分,根据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和我省实际情况,确定到2020年我省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得分为90分。

16、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比重。这是反映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省这一指标值为56.1%,2010年为62.8%。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我省实际情况,确定2020年我省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比重达到90%左右。

17、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这是反映农业生态功能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总称,当前主要包括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处理利用的秸秆量和畜禽粪便量占本地秸秆和畜禽粪便产生总量之比,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包括秸秆气化、粉碎还田、饲料转化、用作工业原料、编制利用、食用菌栽培基料等,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式包括制沼气、堆制沤肥及经无害化处理后直接用于还田等。2008年我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60%,2010年为80%。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我省实际情况,确定到2020年我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左右。

18、林木覆盖率。这是反映农村生态环境和绿化水平的指标。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林木覆盖面积占土地面积(不包括大的水面)的百分比。林木覆盖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2008年我省林木覆盖率为18.1%,2010年为20.6%。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定2020年我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3%左右。

19、财政支农增幅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之比。这项指标主要反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根据《预算法》和《农业法》确保“两个高于”,即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高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长,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的要求而设置。近几年来,我省财政投入达到了这个比例。因此,设定这一指标目标值为≥1。

20、农业贷款增幅与贷款总额增幅之比。这是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度的指标。农业贷款为整个“三农”的口径。2008年全省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之比为0.68:1,2010年为1.4:1。考虑农业发展需要和涉农贷款发展趋势,确定2020年全省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之比达到1:1以上。

21、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这是体现高效农业发展保障与支持水平的指标。2008年我省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保险承保面为84.7%,但高效农业保险承保面很低,2010年仅为1.2%。根据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和我省实际情况,将高效农业品种如蔬菜、花卉、果品等逐步纳入保险范围,确定2020年我省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应达60%。

盐城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盐城是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的一座城市。按理说,沿海城市应该比较发达,但是盐城在江苏省各项排名却比较靠后。从发展前景来看,盐城的发展前景一般,不好不坏。

跟其他沿海省份都不一样,江苏省是一个不靠大海发展的沿海省份,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城靠海,其中连云港、盐城都很一般,南通这两年发展迅猛,不过也不是依靠沿海优势,而是因为南通靠近上海,这才发展起来的,跟沿海关系不大。

从现在数据来看,盐城GDP排名全省第八,总量是全省最高的苏州市的三分之一还不到。人均GDP排名是第十,人均是排名第一的无锡的一半都不到。从这些数据来看,盐城跟省内发达城市比,差距很大。从盐城各方面条件来看,盐城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相反,短板的地方可不少。

盐城虽然是个沿海城市,海岸线绵长,但是却没有超一流的港口,港口方面不要说跟青岛、大连那样的相比,就算比日照港也差了不少。绵长的海岸线没有给盐城带来多少福利,但是却给盐城带来了大量的盐碱地和滩涂地,所以盐城农业发展一般。在古代,主要经济活动就是以农业为主。盐城先天条件不足,农业不发达,在古代就没有什么存在感。而同样是江苏的还太湖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甚至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在原始积累这一块,盐城就有所欠缺。

满分 求国家近5年来的农业政策 和江苏省近年来的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

1.建立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2006年、2007年省财政两年发放粮食直补和粮食综合直补资金39.09亿元。2008年继续稳定粮食直补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力度,全省共计划安排粮食直补资金6.9亿元,农资直补资金32.3亿元,两项合计39.2亿元,粮食(水稻)直补每亩补贴20元,与2007年相同;农资综合直补每亩补贴62元,比2007年增加32元,补贴资金5月底前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农户。

2.以土地治理为重点,打造农民增收平台。2008年国家立项土地治理项目省财政计划投入6.9亿元(其中省以上资金6.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着力土地治理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民增收提供最基本的生产条件。

3.着力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2008年国家立项产业化项目省财政投入3.3亿元(其中省以上资金3亿元),着力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扶持项目60个左右,以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4.以专项开发为突破口,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1.6亿元,扶持我省26县丘陵山区开发,充分发挥丘陵山区的发展优势,通过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实施产业化综合开发,把丘陵山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

二是实施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65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改善黄河故道沿线的13个县(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基本生产条件。

三是支持沿海滩涂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投资7250万元,推进沿海滩涂开发,计划围垦5万亩,实施垦区配套5万亩。

四是支持高沙土项目农业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3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

五是支持煤矿塌陷地农业综合开发。2008年省财政计划投资1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

5.鼓励引导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2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对各地有一定规模扶持、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以奖代补。在坚持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我省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我省现代高效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6.推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模式。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设施(高效)资金3.5亿元,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分别安排1亿元、5000万元对新增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大、消化农产品能力强、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大力支持。

7.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1500万元,用于开展农业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安排农业三项工程资金2.15亿元,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支持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现代农业技术集成、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8.促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政策,按照中央、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全面落实动物防疫疫苗经费,2008年中央及省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3000万元),用于经济薄弱地区动物防疫注射费补贴;安排专项资金2995万元,用于动物免疫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

9.治理里下河、淮河流域内涝问题。2008年省财政计划专项安排1.5亿元,根据里下河等地区相关市、县财力情况,对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建设实行差别补助。

10.实施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圩区治理和西南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1)丘陵山区水源工程:省财政补助额度按照工程新增蓄水量核定,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2008年省财政补助标准为:塘坝0.5元/立方米、大口井2.0元/立方米。

(2)圩区治理:重点支持里下河腹部地区、沂南沂北地区圩区治理。2008年里下河腹部地区新建、拆建圩口闸省财政补助标准为:新建圩口闸按闸口宽度每米补助1.5万元,改造圩口闸每米补助0.5万元。省对沂南沂北地区(灌云县、灌南县、新沂市、沭阳县、宿豫区、淮阴区、涟水县)圩口闸、排涝站更新改造补助工程造价的70%。

11.加强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实行竞争立项,2008年省财政对立项的县(市、区)实行“以奖代补”,每县(市、区)计划安排资金25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统一**采购泵站机电设备(变压器以下,含变压器)。

12.支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桥项目建设。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小农桥建设资金3.84亿元,支持建设乡、村非等级公路的农用机耕桥及农民生产、生活用桥5500座以上,单项桥梁总投资不得低于4万元。省财政对苏南(苏、锡、常)、苏中(通、泰、扬、宁、镇)、苏北(徐、淮、盐、连)、宿迁分别补助投资总额的30%、50%、70%、80%,单项桥梁省财政最高补助额度不超过20万元。

13.贯彻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及省财政计划安排水稻良种补贴资金5.1855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1650万元),实现全省3457万亩水稻良种全覆盖。同时,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小麦、生猪、奶牛、油菜、棉花等良种补贴政策。

14.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2008年中央及省财政计划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7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1.2亿元),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实施财政补贴,扩大补贴范围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地方开展现代高效特色农机具补贴进行引导。

15.提高能繁母猪补贴标准。2008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能繁母猪实施补贴,补贴标准在2007年每头补贴5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头补贴100元,对苏北、苏中补助比例为60%、40%,苏南地区全部由市、县财政负担。

16.增加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继续坚持培训券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对高技术工种的补助标准。同时,将对初次取得选定高技术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实行“以奖代补”,省财政计划安排资金6000万元,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制度,支持和鼓励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就业、转业、创业”,丰富农民增收来源渠道。

17.继续完善扶贫小额贷款制度。2008年省财政安排放贷计划7亿元,贷款对象以苏北地区及黄、茅部分地区的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

18.积极支持贫困人口较多地区扶贫攻坚。2008年,省财政将在扶贫力度不减、扶贫资金不少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并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建立促进经济薄弱县脱贫攻坚激励机制,在扩大县级自**的基础上,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及奖惩机制,确保三至五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19.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2008年继续实施1011个经济薄弱村分年度的整体帮扶计划,省财政计划安排扶贫资金1.5亿元,支持剩余373个村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重点用于经济薄弱村道路、桥梁、电灌站、防渗渠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在农桥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一池三改”、河塘整治及扶贫小额贷款等项目上,向1011个经济薄弱村倾斜。

20.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6.62亿元,解决350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1.支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县乡河道疏浚补助资金2.8亿元,河塘整治资金2.25亿元,用以支持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

22.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湿地保护。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1.5亿元,主要用于沿海、沿湖、沿江及沿高速公路的绿化带建设;全面开展农村村庄绿化建设;以太湖等湖泊湿地为重点,支持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23.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机制。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3682万元,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用于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

24.支持利用农村清洁能源。2008年省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建设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建设内容的户用沼气8万处,支持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80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0处。

未来,农民的土地最终会去向哪里?

在以前,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因为大家都要靠土地来养活一大家子。但现如今,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力都在外务工,再加上粮食价格低,种地不挣钱,很多土地没人种,被荒废着,到处杂草丛生。农村的农民少了,那么农村的土地将会怎样呢?很多人都关心未来农村土地会怎样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农村土地将有以下2种结局:

1、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

这是国家鼓励并提倡的。因为传统小农经济比较分散,土地不集中,抗风险能力较差,最主要的是生产效率低下。而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趋势,也是提高生产率和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未来规模流转土地将成为主要趋势。

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2017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确定了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如江苏省提出重点扶持土地经营规模100至300亩的种粮农户;广西提出重点扶持50-100亩的规模经营主体。

2、退耕还林还草

因山区的土地,不能够机械化,种地成本高而且难度大,这样的土地未来很可能被还林还草。从2014年起,我国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相关数据显示,自1999年启动实施两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中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其中,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占人工林面积的42.5%;增加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占人工草地面积的2.2%。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

当我们的父母无力照顾土地了,而我们又无法回去照看了,那些大山上,祖先留下来或者我们曾经开垦出来的耕地,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家人之后,恐怕就要回归自然了。

写在最后: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摆在我们的面前。古语说:“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历代国家治国安邦的根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让我们共同携手参与到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行动之中,不要浪费我们的耕地。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江苏省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江苏省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研究)  第1张

关于江苏省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和江苏省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研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